2025年最佳加密货币游戏平台推荐 USDT & BTC支持九龙仓“巨亏”但海港城活过来了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5-05-22 19:09:41

  精选顶级区块链游戏娱乐平台,支持USDT、比特币等数字资产支付。畅玩去中心化游戏平台,体验公平透明的区块链游戏应用。立即加入,探索丰富的USDT支付游戏平台,享受安全便捷的加密货币娱乐!店王难得,但九龙仓持有多个。 两个上市公司——九龙仓集团、九龙仓置业,拥有香港海港城、成都IFS、长沙IFS等明星商场。

  可在行业的下行周期内,店王们要绝对撑起九龙仓这只大象的业绩走势,难免有些吃力。

  最新公告显示,2024财年,九龙仓集团投资物业收入减少4%至46.44亿港元,股东应占亏损港币32.24亿元。而以掌管香港业务的九龙仓置业,同样没有高光,期内营业盈利减少3%至96.91亿港元,股东应占盈利从2023年的47.66亿港元减少至8.91亿港元。

  在各路头部玩家,“折腾不已”频刷存在感的2024,九龙仓却始终低调,甚至有种相对的“休眠感”。没有增量,也鲜见大的调改动作。

  这是主动谨慎为之,还是被动等待?不进则退的商业世界,它还能找回曾经的高光时刻吗?

  2024年,九龙仓集团基础净盈利减少至港币27.98亿元,若计入投资物业重估减值净额港币59.9亿元及其它非现金项目,集团录得股东应占亏损港币32.24亿元(2023年:盈利港币9.45亿元)。

  其中,投资物业收入减少4%至46.44亿港元,营业盈利减少6%至30.26亿港元,因为内地商场和写字楼租金偏软。

  这样的业绩,如何评价?与同在内地运营高端企业的太古、恒隆对比分析,或更有启示意义。

  2024年,太古地产中国内地录得零售物业租金收入总额为44.89亿港元,同比上升7%。同期,恒隆地产2024年内地物业整体租赁收入为64.66亿港元,同比下跌5%;其中高端商场2024年录得租赁收入41.55亿元,同比下跌4%;次高端商场录得租赁收入6.5亿元,同比上升4%。

  由于九龙仓未披露商场及写字楼具体租金占比,所以不能进行横向比较。但总体来看,太古的业绩表现略胜一筹。

  IFS系列是绝对的中流砥柱,特别是成都IFS和长沙IFS。它们一直都是城市中商场场日均客流排名TOP1,从未被超越,暂且守住了九龙仓在内地的竞争壁垒。

  身处春熙路商圈,成都IFS、成都太古里两大“顶流”的竞争不可避免。据赢商大数据监测,2024年成都IFS的日均客流约为15万人,而成都太古里的日均客流约为11万人。

  “春熙路双雄”竞合共生,调改策略各有侧重。回顾成都IFS2024年的大事件,兼顾国际高端化与本土消费趋势的战略平衡。

  一方面LV、CHANEL、Giorgio Armani等国际品牌门店重磅消息不断,从Chanel重装开业,到LV升级成总面积高达3200多平方米的三层门店,再到Giorgio Armani全新概念店重装开幕,“空间价值再造”彰显了顶奢项目的硬实力;另一方面项目在高端腕表、美妆、运动户外等热门板块全面焕新,不断增强品类优势,构建年轻化生态闭环。

  成都IFS与太古里的较量,正从顶奢品牌的贴身肉搏向生态化商业平台的构建纵深演进。长期而言,能否将物理空间进化为“情感连接器”,将成为决胜关键。

  长沙IFS凭借优越地理位置与高奢品牌组合,自2018年5月开业以来一直占据长沙商业的核心地位,且持续保持场内品牌动态焕新,以立稳城市高奢潮流地“人设”。

  2024年,长沙IFS迎来了新的竞争对手——长沙万象城。虽然二者在定位、品牌策略、客群等方面各有不同,但长沙IFS依旧做出了更为积极的调改动作。在维稳奢侈品梯队同时,不断扩充主流大众需求、引入轻奢潮奢品牌以做大首店矩阵,凸显经营策略的差异化。

  公开数据显示,去年长沙IFS新开品牌80+家,其中首店30+家(官方统计),包括 McQueen华中首店、Miu Miu湖南首店、Mardi Mercredi华中首店、Gentle Monster独家旗舰店、NB Grey概念店等,以时尚潮流零售品牌为主,持续升级潮流化、国际化、品质化的矩阵优势。

  尽管面临竞争,但两大IFS的标杆地位没有动摇,与其应时调改、服务升级密切相关。相较之下,九龙仓在内地的几家时代广场由于体量较小且设施老旧,经营压力较大。从客流排名来看,均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
  以大连时代广场为例,坐落于大连市中心商务区——人民路,毗邻香格里拉大饭店及富丽华大酒店。项目于2008年12月12日开业,楼高两层,是当时唯一集合了爱马仕、Chanel、LV、Dior、Gucci和Prada六个奢侈品牌的商场,但是项目体量很小。

  在大连恒隆广场升级为重奢商场后,目前大连有两座重奢场,大连时代广场与大连恒隆广场正面竞争。

  受限于项目面积和运营质量原因,再加上大连恒隆广场2020年后的定位升级,及其作为全国最大恒隆广场的硬件优势,多个奢侈品牌已从大连时代广场转场大连恒隆广场。其中,Dior于2024年5月底撤柜,此前还有Burberry、Celine、Brunello Cucinelli等品牌撤离转场。

  虽有压力,但目前大连时代广场还留存爱马仕、Chanel、LV、卡地亚、Prada、阿玛尼等颇具分量的头部奢侈品牌,也在当地消费人群中积累了深厚的市场影响力。可随着恒隆广场持续调改起范,大连时代广场未来要应对的经营压力还将进一步升级。

  由此可见,九龙仓在内地尽管IFS仍然具备竞争壁垒,但受到的挑战是全方面、多维度的。

  九龙仓置业于2017年分拆上市,涉及分拆的在港物业包括海港城、时代广场、会德丰大厦、卡佛大厦、尼依格罗品牌旗下的香港美利酒店及荷里活广场,以及位于新加坡的会德丰广场和Scotts Square商场。

  其中最重要的物业是海港城和时代广场,截至2024年末,九龙仓置业投资物业资产总额为2218亿港元,海港城和时代广场占比达88.5%。

  海港城是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、全球知名的重奢高端商业体,一度是亚州店王,直到2021年被北京SKP超过,而时代广场位于香港铜锣湾核心区。某种意义上,九龙仓置业是香港零售市场的晴雨表。

  2024年全年,九龙仓置业主要经营指标全面下滑。年度收入减少3%至129.12亿港元,营业盈利减少3%至96.91亿港元,股东应占盈利从2023年的47.66亿港元减少至8.91亿港元。

  业绩下滑,九龙仓置业更多归因为宏观环境:“本港经济呈现温和增长的迹象,但市场对商用物业的需求仍然疲弱。零售销售在2023年初疫后复常初期短暂反弹后再度下滑至今,港元强势及减息步伐相对缓慢均持续削弱零售销售。”

  不过好消息是,海港城(包括酒店)收入增加2%,营业盈利持平。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奢侈品商场之一,海港城2018年时整体租金收入高达118.71亿港币,其中商业部分75.29亿港币,年销售额373亿港币。但2018年后受各种因素影响,收入持续下滑,尤其商业部分在2020年断崖式下滑至53.66亿港币,直至2023年回暖。

  地处香港九龙尖沙咀,背靠维多利亚港湾,坐享往来境内外旅客,海港城的成功有其特定稀缺之要素。可这种自带的稀缺性,并非全无漏洞。

  因开发时间早,且购物中心部分依托于几栋大厦的裙楼,海港城内部空间相对复杂,层高较低、自然采光难以改善,分区多动线冗长复杂,行走其中易迷路。但囿于建筑结构、大调大改连带的损失,目前海港城的改造多以局部更新为主。

  此外,项目区位虽连通邮轮码头但不直通地铁。而作为全世界盈利能力最强的地铁线路所在城市,细数香港具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,基本都做到了地铁上盖。其次是奢侈品商场面临的是全球竞争,香港这样的国际旅游城市对汇率波动影响十分敏感。

  面对这些问题,九龙仓运营团队做了诸多有效的调整。据媒体不完全统计,截至11月底,海港城已经焕新调整了30+个品牌:奢侈品牌持续扩容升级、强化美妆高化矩阵、通过品牌快闪“尝鲜”。其中,Giorgio Armani精品店翻新后面积达到了962㎡,分为上下两层;FENDI在广东道的全新旗舰店面积达到了288㎡;CELINE精品店总面积占地225㎡,共有2层。

  同时,引入意大利高端品牌Mr & Mrs Italy亚洲首店、德国百年制鞋品牌BIRKENSTOCK专门店香港首店、BURBERRY Beauty全新概念店、娇兰、日本殿堂级护肤品牌 ALBION 全新专门店,以及植村秀全球首家快闪美妆便利店、Diptyque巴黎咖啡馆限定店……

  项目2024年收入和营业盈利皆下跌6%,其商业部分2018年租金收入达21亿港币、销售额91港币,其后收入下滑比海港城更加明显,2023年收入虽微增至11.68亿港币,但相较于2018年几乎腰斩。

  地处香港铜锣湾核心区,时代广场500米范围内商业体众多,竞争非常激烈,而且附近商场过去一年持续进行了更新换代。

  此外,目前,九龙仓香港两大主力项目的出租率虽然未能恢复至2018年的峰值,但总体稳定。可身处香港市场,既享受了国际都市的资产红利(两项目估值即高达1962亿港元),也必须直面激烈竞争。即使像海港城这样的旗舰,也必须不断调改突围。

  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,练习到一定阶段后,就会出现技能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,练习曲线表现为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,即所谓的“高原期”。人如此,企业亦如此。

  一方面,行业竞争加剧,经济环境波动;另一方面,企业内部对于未来的发展机会止于探索,踌躇不前。发展到一定规模、拥有了一定的标杆项目后,企业可能处于这种“高原期”中。

  九龙仓,在香港有前亚州店王海港城,在内地有成都IFS、长沙IFS等明星商场,但近年来在零售圈中既无新增项目,也没有进一步的拓展计划,业绩没有充分增长。虽对比同行没有过分下跌,可似乎正处在了“高原期”中。

  虽这种策略让其有效规避了内地房地产市场本轮下行的大幅冲击,体现了其作为百年企业对于市场周期的敏锐嗅觉。但在激烈竞争的商业市场上,不进则退,即使没有新增项目,现有项目也必须不断调改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,不然难免激起市场一片质疑声。

  面对复杂波动的经济环境,激进或保守,破局或深耕,哪一种策略更好,或只有时间才有答案。